磷肥行业该如何“强筋健骨”

我国磷肥行业发展逐渐成熟,目前已成为全球磷肥产品生产、消费及出口大国。2019年全国磷肥产能2240万吨,生产量1610万吨,表观消费量1097万吨,自给率147%,为历史较高。在亮丽的成绩下,主要磷肥产品供大于求、行业整体利润下降、亏损企业增多、生产企业达到一定数量等诸多问题也引起业内人士深思,如何维持资源、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磷肥行业当前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困境:既“缺血”,又“失血”产能过剩、资源利用率低困扰行业发展

首先,产能未有效发挥仍然是行业发展的主要羁绊。尽管近几年磷肥行业在供给侧改革与环保整治提升的双重作用下部分落后产能出清,但行业整体产能利用率仅有64%,远低于国际公认的正常水平,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市场的不正当竞争,仍在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

其次,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成为影响磷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氟回收、磷石膏和尾矿的综合利用技术虽然走在世界前列,但整个行业氟的利用率(以氟硅酸计)仍不到40%,尾矿利用率不到10%。2019年磷石膏利用率虽然超过40%,但离产用平衡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磷铵生产要副产大量的磷石膏,但我国磷石膏资源化利用途径受多种因素制约,目前仍是以堆存为主的处置方式。目前国内磷石膏堆存总量已超过5亿吨,并以每年约3000万-4000万吨的速度递增。由于行业的利润低,还影响了科技的创新发展。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王臣指出,“科技创新需要人力、财物、资源的长期持续投入,且具有风险性,需要有雄厚的资金做后盾。磷肥产品长期的低利润使得企业处在‘求生存’的境地。既要面临资金‘造血能力’不足的尴尬局面,又要面临成本攀升‘失血’过快的难题。”

不仅有“内忧”,还有“外患”。在国际市场上,近5年我国磷肥年均出口量在520万吨左右,占年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占世界贸易量的30%以上,市场的对外依存度相对较高。近5年间国际新增磷肥产能的陆续释放,特别是中东和北非地区具有资源优势的磷肥产能的释放,进一步挤压了我国磷肥的出口空间。另外,以印度为代表的磷肥进口大国近几年也在通过建设生产装置致力于提高国内供应水平。

期待:深度结构调整 推进产业协同、强化资源综合利用

近日,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制定了“十四五”磷肥行业的主要发展目标:到2025年,磷肥(P2O5)产能每年不超过2000万吨,其中磷铵产能每年不超过1500万吨;硫资源对外依存度下降10个百分点,磷矿入选品位下降2个百分点,新型磷肥占比提升10个百分点;磷酸生产磷得率提升一个百分点;磷肥生产综合能耗下降5%-10%;磷肥生产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30%;磷肥产品研发投入占营收比3%,磷石膏综合利用率提高20%。

总的来看,我国以占全球5%的磷资源,生产了全球39%的磷酸、49%的磷铵,出口了近40%的磷肥产品,但整个磷肥行业的利润率为1%-4%,远低于石化行业的平均利润率。而且每年排放的磷石膏,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已经引起各方关注。

面对当前的产业现状和如此大的产业规模,该如何实现“十四五”的发展目标?又该怎样维持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高永峰认为,我国磷肥产业亟须进行深度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逐步减小总体规模,维持资源、环境、产业、市场等的可持续性。还要通过新型肥料生产技术、微反应技术,资源回收等技术的改造和创新,提高总体技术装备水平。同时升级产品结构,发展高品质磷酸铵肥料等高端产品。扩大伴共生资源回收范围,提高资源利用高端化水平,从单一利用磷发展为所有资源综合开发、科学利用。

要想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还需修改和完善行业准入条件。“《磷铵行业准入条件》与现行规定和标准相矛盾,应及时修改。”生态环境部华南督察局督查三处处长喻旗建议,为加快落后及过剩产能退出,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对湿法磷酸产能每年低于30万吨、肥料产能每年低于45万吨的生产企业予以淘汰。还应出台政策降低现有磷石膏库的环境风险,要求磷铵生产企业规范在用磷石膏库的管理,提高磷石膏综合利用率,“以用定产”。全部利用新产生的磷石膏,确保磷石膏总量“只减不增”。

在企业发展方面,“可通过多种方式对磷化工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发展规模化、大型化、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高永峰说,纵向与磷、硫、氨资源整合,形成上下游一体综合企业。还可磷肥、黄磷及后加工企业结合,形成紧密的横向产业耦合的综合企业。

具体到优化产品结构上,应该迎合当前的农业市场。纵观全球磷化工产品的发展,磷肥产品仍以磷铵为主,但在一些农业技术较为先进的国家,着重发展水溶性磷肥产品,如低聚合度磷酸铵和磷酸二氢钾。

“结合我国测土施肥、水肥一体化技术和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的推广,预计新型肥料产品在我国将有百万吨级需求量。”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部长蒋吉军告诉记者,我国要在基础肥料竞争力不降低的前提下,重点推进磷肥产品的转型升级,其中包括低档肥向中高档肥转型,传统产品向新型磷肥产品发展,同质化向差异化发展。打破单一磷铵产品生产模式。在保持适量的磷铵产品外,着重发展成本较低、特种用途的水溶性品种等。并且以上述基肥为主体,通过复配组合成各种新型专用肥、缓释肥、含中微量元素的多元复混肥等适应现代农业需求的肥料品种。打造“金字塔”形(塔底为磷酸铵等基础肥、塔尖为缓控释肥)的产品结构。总而言之,功能、复合、专用、磷肥是未来磷肥发展的趋势。

此外,传统磷化工应转型发展为精细磷化工。过去磷化工品附加值低、产能过剩,高端化、精细化、专用化产品不足。“应通过延伸磷化工产业链,发展磷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从而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蒋吉军说。

责任编辑:原小瑛